2007年7月14日

Google Map 中日地图之比较


一直很喜欢用Google Map和Google Earth这两个服务。特别是喜欢用Google Map看一些城市的交通图,然后就当作一次概念上的旅游。不过最近比较了一下Google Map上关于日本城市的地图以及中国城市的地图,还是发现了一些有趣的区别:
(由于目前中国地图还未整合到http://maps.google.com ,所以要查看google map的中国部分,需要通过 http://ditu.google.com 来查看)

下面分别是上海市人民广场车站附近的地图以及东京都涩谷车站附近的地图,比例尺稍微有点差异,但是都是以200米为单位:

上海人民广场

东京涩谷站

初看着两张地图,第一感觉就是日本的地图表现出的数据比较丰满。后来仔细比较了一下,在细节上存在着以下的不同:



1. 日本地图上将一些常见的商业设施标记得比较细,比如麦当劳,7-11(当然,我很怀疑这些商家是要给地图制作方赞助费的),而中国的地图上则很少有这些。个人认为这些还是很有帮助的,比如同样是第一次旅游,假设都是借助google的地图,那么去涩谷玩就可以将午饭问题也在事前安排在旅游计划内,但是如果是去人民广场就必须去实地发掘吃饭的地方。

2. 日本的地图上将单行道的方向也标记出来了,而且根据我实地旅游的回忆,它对道路的精细度很高,基本上是能走人的路都标记出来了。但是我们中国的地图精细度只到了主要的车行道,因此导致我们的地图看上去比较“空旷”。

3. 日本的地图基本上在这个比例尺上已经开始将一些大型建筑物的轮廓标记出来的,而我们的地图上对建筑物唯一的标记就是一个小星号,然后在旁边写上“**大厦”。

以上,就是一些主要的差异,其实它们也是google的中国地图所欠缺的部分。而且,经过进一步观察,还发现到日本地图一个可怕的地方:当将日本地图的比例尺扩大到最大(即以20米为单位时),可以看到地图上标记出了所有大大小小建筑物的轮廓以及停车位的标记。与之相比,中国的地图就略显单薄了,它只能放大到100米为单位,而且在表现的数据量上和200米单位时没有任何差异——只是单纯的放大而已。

突然想到两个传说(或者说“典故”?):其一,据说抗日战争时,日本间谍绘制的中国各地区地图要比中国军队手中的军用地图更为精细;其二,据说某位英国人(马戛尔尼?)访华时,一开始被大清朝的紫禁城的壮阔所吸引,但是用手轻轻一碰宫殿的柱子,柱子上的朱红旋即剥落,因此他得出大清国只是外表强大的结论。(以上都是道听途说,未经考证)。

在我们的思维方式里,我们总是喜欢追求大而全的东西,但是往往对细小的东西不加以重视。但是我觉得,往往决定胜败的或许就是一些细节问题。尽管我本人也时常对细节一略而过,但是或许这就是我(我们)最应该学着重视的地方。毕竟,古人曾曰过:一屋不扫,以何扫天下。

p.s: 关于Google Map在中日地图上的差异,应该是与google无关。根据两个地图右下角的版权声明,google所用的数据似乎是从两地本土的相关企业买来的:中方的企业是MapABC, 日方的企业是ZENRIN

没有评论: